摘要:武汉——提升海绵韧性。武汉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,今年梅雨期长达43天,经过8轮强降雨,但海绵示范区汉阳四新和青山区均未形成明显积水...
武汉——提升海绵韧性。武汉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,今年梅雨期长达43天,经过8轮强降雨,但海绵示范区汉阳四新和青山区均未形成明显积水。
雨水收集系统
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地带,雨汛同期,外洪内涝,其海绵城市治理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:
第一“抽”“排”结合,大幅度提高应急排水系统抽排能力。武汉中心城区泵站的抽排能力已经从2016年900多立方米每秒提升到目前的1900立方米每秒以上,外排泵站数量达55座,已经具备支撑中心城区不出现大规模长时间渍水的能力。
第二通过“渗”“滞”实现错峰、缓释、渗透雨水,缓解管网及抽排压力。如经过海绵改造的青山区钢都花园123街坊,通过建设透水铺装、生态停车场、下沉式绿地等化身“海绵街坊”,今年整个梅雨期未现明显积水。
第三通过“蓄”“净”“用”,完成海绵系统良性循环。青山区自2016年至今已增加骨干箱涵10公里,增加蓄水能力10万立方米,在雨季以外,调蓄池存水也可用于缓解干旱,成为市政用水。
第四科学监测、评估与预警。武汉海绵城市监测评估平台涵盖两示范区117个点位,实时监测示范区水质、水位、流量、面源污染等数据,另外连接水务、气象、环保等相关数据和指标,对建成前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、面源污染去除率等有关指标进行评估预测。截止到2019年年底,武汉已建成海绵城市面积123.59平方公里,占建成区面积的17%,城市韧性明显提高。
首先来个简单的科普,什么叫海绵城市呢?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较好的'弹性'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。
作为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,武汉市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水带来的便利,也承担着水带来的各类隐患。
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达到的目标是:“小雨不滞水,大雨不内涝,水体不黑臭,热岛有缓解。”这其中最核心的指标是,青山区的径流量控制在70%,汉阳四新片区控制在80%,即分别就地消纳、利用七成和八成的降雨,实现少外排、不外排。预计到2020年,全市20%的城区面积都将“海绵化”,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0%。
武汉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,最大程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、渗透和净化,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。